2024-03-13
在Photonics Research创刊十周年之际,创刊主编周治平教授受邀发表Editorial,以对办刊理念及创刊初期遇到的挑战进行回顾总结。(英文版Editorial发表于Photonics Research 2023年第8期)
时逢初夏佳日,祝贺Photonics Research正式迎来十周岁生日!回溯十载岁月,我仍旧难以忘怀美国光学学会 (OPTICA, 前身为OSA) 与中国激光杂志社在中国会面,并就联合办刊进行磋商及签订协议的时刻。作为创刊主编,我也在绞尽脑汁,希望能为期刊想出一个响亮的名字、定义期刊的征稿范围及主题、招募第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编委、联系第一批愿意在尚未取得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,以及制定与其他期刊的战略合作计划等。
创刊初期经历艰苦是值得的,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在光学期刊领域内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,为研究人员,特别是中国的研究人员,提供一个全新的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、分享他们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。创刊初期收稿主题兼收并蓄,从光的特性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,到光电子器件的前沿研究,也包括新颖的物理现象及其应用、量子信息、纳米光学、超快光学等多个门类。
虽然繁冗艰辛,但上述这些工作仅仅只是办刊初期的铺垫。保持期刊的办刊理念及自身先进性,吸引更多有影响力的作者、编辑及审稿人才则是期刊主编的重要战略目标。为了使Photonics Research有一个长期稳定并且相对高速的发展,我认为它的征稿范围及主题,更应集中在基础及应用研究上,例如“光的基本特征”、“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”、“光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”等。什么是光的基本特性?如何利用光来帮助人类拓宽、丰富对宇宙万物的理解?这些问题不难提出,却容易被忽视。主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确保杂志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。
光被认为是电场与磁场相耦合的产物,它以波的形式在时空中进行传播,并表现出被称为光子的离散能量波包特征,这便是光的波粒二象性。因此,光的基本性质,包括反射、折射、衍射、干涉及偏振等,都可通过波和粒子的不同角度,得到详细描述。在传统研究中,研究人员局限于光线追踪的几何方式;现代研究则更加注重理解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,例如粒子为什么会展示衍射现象。
我们所观察到的与光相关的物理现象,大多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。因此,基础研究的目的,就是要更好地理解光是如何与物质相互作用的、光是如何与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、入射光中的光子是如何与原子中的电子相互作用的、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相互作用来丰富人类对于宇宙的理解。
在经典量子力学理论的框架下,所有与光相关的器件都是基于光子-电子的相互作用,也通常被称为光电子器件或系统。近年来,人们使用与硅基集成电路工艺兼容的技术和方法,将微电子器件、光电子器件和光传输网络异质集成在同一硅衬底上(硅基光电子学,Silicon Based Optoelectronics),形成一个新型大规模光电集成芯片,展示了超越传统微电子和光电子芯片的优异性能和特征,迅速引起了国际各大顶级会议及期刊编辑的关注。因此,应用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光电子器件和系统,特别是硅基光电子学,来促成新产品和新应用,满足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。
我很高兴看到Photonics Research在中国激光杂志社和Optica Publishing Group的双重领导下,走出了一条成就非凡的道路。在第一个十年里,这本期刊如同蹒跚学步的婴儿一般,走过了最艰难的发展时期。而在经历了这段岁月后,我们更要对投稿作者、审稿人、期刊编辑以及无数科研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,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大力支持,我们才能够让世界听到中国光学期刊的声音。目前,我们能够自信地说,Photonics Research已成为了国内外高质量研究投稿时的首选期刊,我们能够提供最为合理、快速的同行评审,确保高水平工作能够得到最及时的发表。
最后,我真诚地希望Photonics Research能够保持初心,继续为包括硅基光电子学在内的国际光学界的实际发展需求服务,我也期待在未来,与正在阅读此文的您,相会于Photonics Research!
作者简介
周治平,北京大学教授,上海光机所特聘首席研究员;中国光学学会荣誉理事,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;OPTICA Fellow, SPIE Fellow, IET Fellow,Photonics Research创刊主编。主编出版国内第一本《硅基光电子学》,发表论文、书籍章节、特邀报告、专利700余篇,指导中外学生逾百名。1987-2005年在美国留学工作,2005年全职回国,从事硅基光电子相关工作。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,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(筹)主任助理。2014年主持完成科技部863十二五重大项目课题,研制出100 Gb/s硅基光调制发射和光相干接收芯片,填补了国内硅基光电子芯片的空白。